|
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仇氏正骨术仇氏正骨术 被批准为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仇氏正骨的历史渊源 仇氏正骨是治疗骨折、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方法。始于清朝乾隆年间,系乾隆宫廷御用正骨医术和接骨药方,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。 其起源还有一段传奇色彩的故事。据仇氏家族的描述: 清朝乾隆年间的某个夏天,一个闷热的午后,仇氏祖人仇亮祖到村北位于官道边自家高粱地里打高粱叶子,用于喂牲口。正满头大汗的忙活着,忽听官道上传来一阵“哒哒”的马蹄声。他不由地走出高粱地,只见自北向南飞奔来四匹快马。当距老人不足二十步时,突听“哎呀”一声,从前边的马上掉下一个人。其他骑马之人也不顾落马之人呼啸而过,向南奔去。 亮祖老人赶紧走上前一看,原来落马者是一个年过四旬的彪形大汉。只见他双眉紧皱,躺在地上不能动弹,“唉吆”“唉吆”地叫个不停。当他看到老人过来时,说:“大爷,你老人家行行好,救救我吧。”仇亮祖老人看其伤势严重,已不能行走。经仔细询问,大汉说:“我因被人追杀,左臂受伤疼痛难忍,刚才不小心又跌下马来,左腿又摔伤了,现在不能走路了。大爷若能救我,当施以重谢。”亮祖老人将其扶起,背回家中,放在床上休息,并做好饭菜招待。 饭后大汉说:“大爷,我感觉伤的不轻,我有一治疗骨伤药方,可否请您老人家到镇上给抓几味来,帮我配制服用? 于是,老人赶紧叫他开了方子,飞快的跑到镇上的药店里按方买来,又按大汉的指导比例磨研混合服用。 经老人连续10来天的精心护理,大汉已能下床站立。又过了几天基本痊愈,大汉万分感激的说:“多亏您老人家搭救,使我保住了性命,我也不能光在这里麻烦您老人家,过几天我得走了,现在我无以为报,我把这医治骨伤的秘方给您,教您如何给人接骨治疗,以后好为人治病,造福桑梓。” 于是,他先教老人如何配制接骨药的技巧,因老人年事已高,又不识字,就让他已经长大的儿子仇振中一起学习。大汉叫老人购买来所需的药物,如朱砂、麝香等,又到地里挖了些当地的土篓豆子,拔了接骨草等十几味中草药,按比例加工配制。为了检验药效,他并嘱咐配置此药必须在端午节前后地里高粱旺长季节,折断几颗高粱,在其折断伤口处涂上药,在捆绑好,看第二天能否长好。如长的过快,伤疤过粗过大,则证明药的剂量大了,可减少剂量;若伤口长得过慢,那就是剂量小了,应加大剂量。 为了使其父子能掌握实践技能,他还叫找来几位当地受了骨伤的农民前来救治。直到指导着一气治好后,他看看这父子俩能独立工作了,他才力辞要走。 临行前他对老人说:“大爷,实不相瞒,我乃宫中大内人士,因蒙冤被人追捕受伤,连日来多亏承蒙相救,使我永生不忘,我家姓叶,咱后会有期。”说罢,一揖倒地,尔后扳鞍上马,向南飞驰而去。 基本掌握了正骨技能的亮祖父子,在秋收后,田里已无农活,就和儿子在老家仇村办起了仇氏正骨堂,为父老乡亲治病。他们本着以慈悲为怀,对前来医治者少收医药费或不收治疗费,造福家乡父老,倍受当地人民敬仰。 几年后,亮祖老人年事已高,在病入膏肓时,把儿子仇振中叫到床前说:“咱这正骨技术系奇人传授,我走之后,从你开始,传男不传女,以后作为咱仇家的祖训,切记切记!”说完后撒手西归。仇氏正骨传至今日已到第九代,一直致力于服务当地百姓。 仇氏正骨历经二百多年临床验证,是一套治疗骨伤的传统精湛医术。它以传统正骨手法与祖传秘方相互配合治疗,注重复位、固定和功能锻炼相结合,筋骨并重、动静结合、内外兼治,使“断者复续,陷者复起,碎者复完,突者复平,离者复还”。接骨手法纯正,药方组方合理,该药方只需六味中药,既保证了疗效,又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,在鲁南苏北享有很高的声誉。 仇氏正骨术的价值 仇氏正骨医德高尚,仁心义举,上至高层,下至百姓,平易近人不分贫富贵贱,均精心医治,有口皆碑,由于仇氏正骨源远流长,传承谱系脉络不乱。不断丰富,加之它有大量神奇的民间传奇故事和医患佳话,从而形成了兴盛不衰的品牌和知名度。 仇氏正骨作为优秀的民间文化知识,不仅丰富了传统医学,而且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。 仇氏正骨是我国中医骨伤科流派之一,它丰富深刻的医学奥妙和独特的医疗方法,以往秘密传承的历史,如今广泛传播和影响,国内罕见少有。 仇氏正骨和中国的宣纸和瓷器一样,是一种智慧的结晶。由于仇氏正骨源远流长,不断丰富,形成了兴盛不衰的品牌和知名度,加之它有大量神奇的民间传奇故事和医患佳话,足可以著书立说,铸就了正骨文化,使得中医文化更加丰富,对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。 仇氏正骨在于培养了大批中医骨伤科人才,调高了骨伤科疾病的医治水平,在为广大患者祛除病痛方法,仇氏正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 |